香港科技大學(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港科大(HKUST),為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亞洲大學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重要成員,并獲AACSB和EQUIS雙重認證,是一所亞洲頂尖、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該校以科技和商業管理為主、人文及社會科學并重,尤以商科和工科見長。建校三十年來,港科大創造了全球最細單壁納米碳管、全球最高像素的照片、全球首創的智能殺菌涂層、全球排名第一的EMBA課程等國際領先的教研成果,培養了大疆創新創始人汪滔、通信與信息系統專家陸建華、數學家孫斌勇、民建聯主席李慧瓊、騰訊集團首席財務官羅碩瀚等各領域杰出人才。
香港科技大學是因為1980年代經濟結構轉變而起。由于香港已經進入經濟轉型期,香港政府預計香港經濟會轉型為以高科技與商業為主,而工商業要求有更多大學生配合,所以當時香港政府就決定興建第三所大學,以配合此需要。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確認英國將于1997年將香港主權移交予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當時的英軍便分批撤走,部份軍營也因此而空置。1986年,香港政府選址新界清水灣半島北部大埔仔的前高希馬軍營(Kohima Camp)興建香港科技大學。

1.本科生研究計劃:科大一個特別計劃旨在培養本科生對研究的興趣。參與計劃的本科生會在教授的指導下,進行研究活動。
2.科大創業中心:以培養未來的企業家和鼓勵大學社區成員直接參與新技術的商業化創新創業中心。
1.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教授是實驗天體物理學家,現任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講座教授。
2.高等研究院東亞銀行教授鄧青云于1980年代發現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材料,被譽為“OLED之父”。
3.新明工程學講席教授楊強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國際領軍人物,2013年當選為國際人工智能協會(AAAI)院士。
4.化學系唐本忠教授及物理系湯子康教授因推動材料科學及納米技術基礎研究及應用的發展。
5.機械工程系趙天壽教授主持完成的“燃料電池中多相能質傳遞與反應動力學的相互作用機理”項目。
6.機錢培元教授主持完成的“變化環境下生物膜對海洋底棲生態系統的影響”項目,工程系趙天壽教授主持完成的“燃料電池中多相能質傳遞與反應動力學的相互作用機理”項目。
7.錢培元教授主持完成的“變化環境下生物膜對海洋底棲生態系統的影響”項目。
2021年QS排名34名。香港科技大學在科學、工程、商管、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上提供跨學科課程,其中電子工程、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統計學、會計與金融、化學等為該校的優勢學科。

4個院分別為理學院、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國際合作:南加州大學、明尼蘇達大學、萊斯大學、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以色列理工學院及上海交通大學等學校。
學校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高等研究院1個,中國內地科研平臺3個,中央研究設施9個,研究中心51個,研究所12個。
史維,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院士,美國航天及宇航學會院士,美國航天及宇航學會2003年Pendray航天文獻獎獲得者,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講座教授。主要從事計算流體力學、燃燒和推進、流體結構互動、生物流體力學、生物性及低雷諾數飛行器等領域。
1.汪滔,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2.陸建華,中國科學院院士、通信與信息系統專家。
3.鄧青云,香港科技大學教授、OLED之父。
4.張立綱,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物理學家。
5.楊祥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沃爾夫農業獎獲得者。


亞聯美華(海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港澳及海外移民、國內外學歷提升、綜合素質教育等課程體系;為客戶提供移民難題咨詢、港澳及海外留學、外籍身份聯考等業務板塊的一站式服務,并根據客戶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一對一專屬方案。實現人才多元化管理,為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創新人才,同時打造全球最廣闊的人才網絡,提升品牌社會形象。美華教育擁有以留學移民系統、職業教育系統、基礎教育系統、咨詢服務系統等多個發展的平臺,是一家大型綜合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